科学家探寻恒星之间的“幽灵”,挖掘亿万年前的故事!

熊趣历史 2023-03-22 05:05:26

介绍黑洞的概念和历史研究


(资料图)

黑洞是一种极端紧凑的天体,由于其引力非常巨大,在足够距离内的物质都会被吸进去,使得黑洞周围的区域变得真空,因此也被称为“彻底不透明”的星体。黑洞的概念一直存在于科学家们的想象中,但直到十九世纪末,英国物理学家约翰米歇尔才第一次提出了黑洞的概念,后来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,对黑洞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。

在历史上,黑洞的研究一直是天文学的重要课题。但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,美国天文学家S. Chandrasekhar才首先发现,一个质量比太阳还大的恒星坍缩后会形成一个无法抵御引力的黑洞,其内部的所有物质都会被压缩至无限密度。90年代前后,人们开始发现一些类星体和星系核区域有剧烈的引力场,这些天体的特点是非常亮,并且表面上没有明显的物质。这些观测结果迅速加强了对黑洞存在的证据,进一步推动了黑洞研究的进展。

黑洞诞生的可能性

关于黑洞诞生的方式,目前主流的理论有三种:恒星坍缩理论、超新星爆发理论以及大爆炸后的暗物质聚集。恒星坍缩理论认为,当一个质量很大的恒星耗尽了它的核心燃料时,引力将无法抵消,因此这个恒星就会崩塌而形成黑洞。而超新星爆发理论则是说,当特别大型的恒星(绿巨星)爆发成超新星时,会形成致密的残骸,随后引力作用下被压缩至半径小于10公里,形成黑洞。

此外,还有一种理论认为黑洞来源于大爆炸后的暗物质聚集,这种黑洞称为原初黑洞。原初黑洞的质量在宇宙形成早期就产生了,它们的形成和演化与宇宙的演化过程紧密相关。

黑洞质量上限的存在

在黑洞的研究中,黑洞的质量上限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。黑洞质量上限指的是一个黑洞的可达最高质量,超过这个质量上限的黑洞将不再稳定存在。这个上限的具体数值一直是争议的焦点。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,一个黑洞的质量应该与他的半径成正比,但这个比例系数一直缺失,导致物理学家们一直无法确定正确的上限值。直到最近,物理学家伊兰希罗德在2019年对黑洞的引力波进行实验研究,成功地计算出了黑洞的质量上限为140个太阳质量。这项成果证明了黑洞也有极限,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。

黑洞未来研究方向

黑洞的研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天文学家,他们在设备、技术和研究方法上不断创新和开拓。未来黑洞的研究方向将包括,空间探测器的研发和研究,利用探测器来获取黑洞的信息,以及远红外线城市显微镜计划,这一计划旨在捕捉不同光源对黑洞的光束扰动,从而解决观察黑洞的难题。研究人员还计划使用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研究原初黑洞,以更深入地了解宇宙的起源和进化。

黑洞仍然是我们需要继续研究的神秘物体。在不断改进的技术和设备的帮助下,我们相信未来能够突破更多关于黑洞的谜团,走向更加深入的探索。

标签:

广告

Copyright ?   2015-2022 南极商场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粤ICP备2022077823号-13   联系邮箱: 317 493 128@qq.com